3.02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以下简称“河套深圳园区”),聚集了来自海内外不同背景的1.5万名科研人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平台,河套深圳园区肩负着建设“世界级科研枢纽”的国家使命添盈聚富,其跨境、跨制度、跨领域的特性尤为突出。
“最大的挑战是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河套发展署机关党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园区内既有来自全球的顶尖科研人才,也有初创科技企业,还有大型研发机构。“如何让不同背景的创新主体都能感受到河套深圳园区的温度,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河套发展署机关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党建+服务”深度融合机制,精准解决园区在跨境通关等方面的诉求,提升科研人员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功能型党支部发挥作用
漫步河套深圳园区,科技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已从昔日的保税区,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科研高地,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纷至沓来。
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河套深圳园区,党建要避免“水土不服”,关键在于创新服务模式。河套发展署机关党委秉持“精准化、智慧化、常态化”原则,打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
去年7月1日,河套深圳园区10个功能型党支部获授牌,成立生物医药、创意设计、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研发制造、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国际参事、供应链10个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将党组织建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上,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些功能型党支部的“功能”逐步展现出来。
河套深圳园区信息通信功能型党支部党员大会上,第一议题和相关理论学习之后,就进入交流时间,党员就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金融功能型党支部在福保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已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河套创新“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首笔港企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项目。未来,金融功能型党支部将持续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更高效地提供线上加线下风险评估、信用评估、资产管理等全流程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便捷性。
人工智能功能型党支部成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主办的“2024MoonBit全球编程创新挑战赛”,历时近3个月,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学府的1888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不乏来自中国台湾的参赛队伍,真正实现了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的编程创新交流。
“创变新程 智汇两岸”海峡两岸青年创客论坛成功举办,作为会展服务功能型党支部项目化工作的重要成果,为两岸青年创客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更通过会展服务功能型党支部的党建引领,推动了园区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方面的深入发展……
在河套深圳园区这样特殊的创新环境下,党建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的专业力量,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推动更多功能型党支部项目化工作取得实效,为河套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事业凝聚力量。
从“十百千万”到上门解题
10个功能型党支部建设添盈聚富,只是河套发展署机关党委谋划的“十百千万”行动的一环。
除了这个“十”,同时,河套深圳园区召集合作区六大科创领域近百位国际化参事,兼具建言献策和问题收集的“接口”功能,积极推动形成为深港人才提供全周期服务的“开源生态”。园区党委现已召集一支1400多人的党员、人才队伍,他们既是园区志愿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园区文化活动的策划者,着力打造“深港同心,一衣带水”的社群融入体验。通过采集深港人才“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园区党委以河套福保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整合辖区各类组织、企业、机构等党建阵地空间,形成以共享共建、科创科普、文体活动为辅的三大类69个阵地资源,形成超过1万平方米的红色阵地。
通过创设“十”个功能型党支部,打造“百”位国际化参事队伍,链接“千”名党员(人才),形成“万”平方米红色阵地联盟,群众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和优越感,有效保障园区各项工作进展。
为了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河套发展署机关党委创新开展“科研服务提升百日行动”,组建由党员骨干构成的“服务先锋队”,把办公桌“搬”到企业门口。
河套深圳园区打造的“e站通”,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特定群体的党建阵地。甄建宏/摄影
该行动以基层党建为纽带,联动多部门党组织,深入园区开展“服务直通车”。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累计举办6场面对面活动,为超23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政策宣贯服务。针对“港澳青年创业补贴”“跨境研发物资通关”等热点问题,党员专家现场联动、集中答疑,形成“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协同服务”的良好局面。
“以前是我们到处找政策,现在是政策主动找上门。”中芬设计园副总经理朱晓民笑着说。在最近一次服务活动中,海关、税务等部门专家现场办公,帮他们解决了业务办理难题,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种服务模式已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的党建联席会,确保企业声音能被及时听到、问题能得到快速解决。
在园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总能看到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开发“i河套”平台时,党员攻坚小组连续奋战;走访调研中,党员们深入科研一线,收集到大量宝贵意见。
“我们不仅要服务好科研,更要服务好科研人员。”这是河套发展署机关党委的工作信条。从解决人才住房到完善生活配套,从优化通关流程到提供政策咨询,园区服务愈发精细温暖。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在河套深圳园区,党建赋能的“软服务”正切实转化为推动园区发展的“硬实力”。
“惠从何来”
在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前沿区域,党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不仅不可或缺,更是破解发展难题、优化营商环境、凝聚人心力量的关键法宝。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实验室固然重要,其他配套设施也同样必需。河套深圳园区深知这一点,除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自身配套完善外,园区其他配套设施也发展完备。在此办公的香港科研人员可以扩大社交圈,共享深圳园区内的科研、实验、高校、会议、工厂、物流等资源。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园区正着力打破深港两地产业壁垒。如今,园区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定期组织企业、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一些香港科研成果能更快在深圳找到合适企业转化落地,深圳企业也能借助香港金融资源获得更好的融资支持。
在人才培养与交流上,园区加大力度,计划与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深港两地科研人员互派交流。通过这些举措,园区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河套)为河套深圳园区青年人才设立创业港,助力青年创新创业。 甄建宏/摄影
在国际合作方面,园区凭借区位和政策优势,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引进国际先进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党建引领不仅推动打造创新高地,更是让来自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更深刻感受到“惠从何来”,更明确“心跟谁走”。
河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破壁与融合的故事。在这里,党建的红色基因与科技创新的蓝色浪潮交相辉映,既破解了跨境发展的制度坚冰,又浇灌出国际合作的创新之花。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深圳河两岸,这片“特区中的科技特区”将继续书写党建与科创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许俊仟 杨洋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陈地杰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5期添盈聚富
公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