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到惠州云配资,从观塘区到龙海社区,五位香港青年跨越近百公里的路程在广东惠州惠阳的乡村集结。登山、上课、拍摄、绘画......今年盛夏,在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网络强村”项目的持续推进下,“寻根‘乡’港”实践团师生与龙海社区共同策划了为期五天的乡村实践活动,旨在通过香港青年的独特视角,以共绘文化同心圆为活动理念,连接湾区视野,助力社区活动。
“寻根‘乡’港”实践团成员合照
从湾区到社区:文化体验串联乡村课堂
“我们在香港庙街拍过金箔招牌,没想到在南京这么火!”香港青年吴桓源在策划“指尖非遗・箔光溢彩 —— 烧箔画手工体验”活动课程的时候说道。从搜集资料到买材料再到上课展示,实践团成员不断经历着“文化探寻-感悟启发-弘扬传承”的心路变化,成长为一名非遗推广的乡村小教师。刷胶、贴箔、清理装裱,湾区青年一步一步探寻,文化联结的意义也在一点一点凸显。在乡村青少年的眼中,网络强村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香港成员陈佳龙策划了一期“彩笔绘乡景・童声讲乡韵”—— 乡村场景绘画与故事分享计划活动课程,鼓励青少年围绕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和文化习俗等元素,用画笔肆意描绘自己眼中的乡村。
云配资
为了打破传统公益单向输出模式,实践团成员还以AI技术作为创意驱动力,让乡村青少年发布生成口令,如“让醒狮左右摇摆起来”“让小溪流水动起来”等,屏幕实时呈现静态绘画转为动态交互的过程,乡村青少年用画笔描绘乡村美景,香港成员用技术转为动态影像,让大家知道AI不是自己的对手,而是自己的一双手,推动“网络强村”从被动参与升级为主动探索。
从课间到田间:新兴媒介记录乡村美景
小桥流水潺潺,夕阳晚霞翩翩,当乡村小路成为孩子们携油纸伞走秀的T台,古风与美景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香港成员麦凯杰希望用镜头记录下乡村青少年纯真的笑脸,跟着音乐踮步,娴熟地完成转伞翻身,孩子们低眉浅笑间的温婉与优雅在视频镜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用无人机航拍大片的花海,用特写镜头拍下油纸伞面的水墨,用稳定器跟拍舞蹈的变换旋律,成员们在专业课堂学到的知识在此刻化为了身上的“十八般武艺”。
“能不能从香港青年的视角记录惠阳这番美景?”指导老师陈小晰博士的这番话启发了团队,歌曲编排、拍摄脚本、踩点取景,在成员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拍摄MV的想法最终敲定为拍摄通告里的日程。美食、美景、美人,爆款视频的要素成为团队成员们精益求精的标准。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淡水半岛滨水公园、亚公顶森林公园、坪山河万里碧道......“每天‘赶早八’般的行程真的很累,但是能看到乡村的独特美景,还有团队间配合默契的欢笑瞬间让我觉得这一趟很值得。”作为MV出镜的女主角香港成员黄莱茵和记者分享道。
从个体到集体:文化传承实现价值共荣云配资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惠阳地区的客家凉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带着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与敬畏,实践团成员在“双百行动”驻惠阳区服务队队长周瑾老师的引荐下,联系到了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瑾瑜。作为传承人,陈瑾瑜接触凉帽制作技艺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由于机器生产不出符合尺寸的篾,为了保持凉帽的制作水准,陈瑾瑜一直坚持着手工制作。正是这份初心坚守吸引了团队成员们前往拜访,学习技艺制作,了解当前发展,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向更多人展示这项“活起来”的非遗文化。
“起一压三,起三压三”传统复杂的“井”字型竹片编制步骤,被陈瑾瑜的女儿苏奕禧以美术设计的专业敏锐度编排成了口诀和书册,创作并加工了许多如冰箱贴、杯垫、竹扇、电子时钟等各式各样的新周边,推动客家凉帽这项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实践团队长邓敬星分享到,与香港“快节奏”的生活不同,我们希望这部微纪录片能用画面和对话抚慰人们焦躁的内心,给自己一些“慢生活”的可能。
由“寻根‘乡’港”实践团发起的“粤港同心筑梦行”项目聚焦龙海社区文化素质教育,由香港青年实践团与龙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结对共建。项目以深度影像创作、技能共学共促为核心,通过拍摄社区美景短视频、非遗纪录片,开展摄影及 AI 创意培训,提升乡村青少年的数字创作能力,助力“网络强村”项目走深走实。团队成员希望用每一帧画面传递乡土情怀、用每一个故事连接两地情感,用每一次的传播激发文化共鸣,赋能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乡村文化振兴。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杨洋
【通讯员】陈小晰
【本文责编】蒋玉
【供图】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
【频道编辑】陈地杰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公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